翌日。
苏轼回到朝廷报到入职,并再次请辞,结果不但没辞掉翰林学士承旨一职,还要兼任侍读,为送宋哲宗讲课。同时,朝廷也驳回了苏辙的请辞,让兄弟俩安心在朝为官。
苏轼见状只得暂时先干着,等过段时间找个合适的时机再上书请辞。由于他一心想走,并未在汴京置办长久住处,也未通知王闰之等人来京,带着阿九在苏辙家住着。
此时,他的学生苏门四学士张耒在京任著作佐郎、集贤校理,黄庭坚任实录院检讨官,秦观任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只有晁补之在外为官。大家不时来苏辙家探望苏轼,或者约其出去散心,吟诗作赋,把酒言欢,让苏轼烦躁的心绪得以慰藉。
六月。
朝廷下诏让苏轼撰写上清储祥宫碑。此外,张耒改任秘书丞。
此时,贾易等台谏官们正在集中火力弹劾翰林学士兼侍读赵彦若,并未顾及苏轼。
六月二十八日,赵彦若被罢侍读一职。
七月。
在众人历经数月坚持不懈地弹劾下,赵彦若又被罢黜翰林学士一职,改任宝文阁学士、提举万寿观。至此,赵彦若一事终于平息。
苏轼虽身在学士院,但也耳闻目睹这场争斗,一种强烈的不安萦绕心头。他想着,贾易与自己有仇,曾多次诬陷、弹劾自己,以贾易的个性决不可能善罢甘休。
当年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就是利用台谏官有风闻言事、弹劾百官之责的便利,对自己的诗文穿凿附会,害自己被囚御史台,而后落难黄州。如今贾易位居侍御史,弹劾自己天经地义,之所以一个多月无动于衷,多半是因为正和台谏官们联手弹劾赵彦若,无暇分身。
苏轼深深地感觉到再不走,只怕一场血雨腥风就在前方不远处等着自己。
七月初六。
苏轼写了封奏章上呈朝廷,奏章中写道:
臣听闻朝廷以安静为福,人臣以和睦为忠。如果大家因为喜怒爱憎而互相攻击,刚开始只是朋党之患,等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政治危机,这是十分可怕的。臣回朝以后,屡次极其诚挚的恳求朝廷赐臣一州,不是为了惜命保全自己,而是想让朝廷获得一方安静。
臣与贾易本无嫌隙恩怨,只因臣素来诟病程颐之奸,喜好都写在脸上,这是臣刚愎偏执之罪。而贾易是程颐的死党,想要为程颐报仇。之前,程颐因罪被黜,贾易亦被贬谪。贾易被贬后在谢表中诬蔑臣弟苏辙漏泄密命,因此再贬为知广德军,至此,贾易怨恨臣兄弟二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