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明枪暗箭
连日的细雨使得包括拉脱维亚东南部在内的大片东欧区域变得潮湿而泥泞,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汽车和畜力车辆的运输效率均大打折扣,以至于部署在前线的德军野战部队只能依靠艰难修复的苏俄铁路线来维持自己的后勤供应——要知道这并不是单单十几个师、几十万人的后勤补给。根据德军的官方统计,在1941年10月间,德国陆军在东线共部署有261个师,仅一线战斗部队就达到了320万,占到这个国家武装部队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并相应配备了4100余辆坦克、近8000辆装甲车以及4.3万门火炮,再加上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参战部队,庞大的轴心**队不仅在规模上与苏军第二次动员后的一线部队持平,其所拥有的机械化车辆以及作战飞机方面更是分别达到了苏军的2.4倍和1.7倍,考虑到他们的后勤补给线要比苏军长得多,后勤压力也要大得多
长款的灰色军外套穿在拥有宽阔肩膀和矫健体态的躯干上颇显军人的阳刚与帅气,擦得锃亮的皮靴踩过草地,轻盈的步伐仍然带起了点点泥星。作为一名已经离开了指挥岗位的空军元帅,罗根默默审视着这安静却不乏生气的机场。持续的雨天并没有完全阻止德国空军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战斗支援,就斯陶夫匹尔斯机场的情况而言,战斗机仍能够保持三分之一强的出勤率,对气候和机场条件要求更为高的轰炸机则只能保持较低限度的出勤。在永备机库和临时搭建起来的停机棚里,许多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当然了,机场、飞机等设备硬件处于更低档次的苏军航空兵在这样的天气往往只能象征性地保持“存在”。
“长官,您好”
“长官好”
“长官,向您致敬”
“长官好”
……
“好,好,稍息吧”
虽然思绪刚刚还缠绕着政治的纠葛中,但看到停机棚里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罗根恢复了往日里的平和与友善。就年龄和军衔而言,29岁的空军元帅在德**队是独一无二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复制的,可这并不意味着眼光有多么的高不可攀——仍未获得飞行执照的罗根,对于职业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充满敬意。他知道,由于长期处于一线,这些空中精英所承担的精神压力甚过于其他兵种,就连专门为作战飞机提供维护与修理的地勤人员也不轻松,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往往要从天亮忙到天黑,入夜之后还得轮班抢修受损战机。
“你们这是在进行例行检修吧……噢,这架‘埃米尔’保养得不错哎,这些就是‘雷霆ii’使用的新型发射挂架?”
看着眼前这架发动机盖被完全打开的罗根很自然地和官兵们闲聊起来。从1940年末期开始和f-190逐渐成为闪耀战场的明星,但在波兰以及西线战役期间大放异彩的e型战斗机并没有就此“退居二线”。在数量上,它们在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位置无可撼动,而凭借牢固稳妥的空中防守反击战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成功渡过了苏俄进攻之初的红色狂潮。在扭转战略局面之后,这些综合性能依然优秀的战斗机在各条战线上继续着稳定的发挥,并逐渐将作战重心从空中驱逐转移到了夺取制空权与对地火力支援兼顾。恰逢此时,德军利用“铁拳”火箭筒技术改进而来的航空火箭弹“雷霆”列装和ju-87b成为首选的发射平台。尽管后者的射击稳定性要略胜一筹,但前者在速度、机动以及战场自卫能力的优势十分明显,于是到了1941年后期,部署在一线的bf-109e几乎都加装了专门的航空火箭弹发射挂架,搭载30毫米的“雷霆i”或是45毫米的“雷霆ii”用于空-空、空-地作战。
“是的,长官自从列装新式火箭弹开始,我们已经在作战行动中击落苏俄战机3架、击毁坦克4辆,甚至还击伤了一列火车”
年纪与罗根相仿的空军中尉应该就是这架飞机的飞行员,他骄傲地指着发动机侧后位置代表战机的图标,将这些战绩归功于“我们”也即是整个空勤小组。
罗根满意地看了看对方所佩戴的一级铁十字勋章,心中亦品味着另一种“满足”:德国火箭专家们的技术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不是自己在航空火箭的研制和投产上施加了关键的影响,他们的精力恐怕还集中在耗费大、见效慢并且战略意义并不十分突出的弹道火箭以及采用火箭推进技术的“海军臼炮”上吧
“伙计们,你们干得非常漂亮”
罗根不但嘴上夸奖,还掏出两包从斯图登特那里摸来的进口香烟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