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文学>科幻小说>轼语 > 第387章 贾易的仇恨
    七月十四日。

    延和殿。

    宋哲宗已十五岁,但未亲政,朝政依然由太皇太后主持。太皇太后与众臣商议完国事,贾易出列道:“启禀官家、太皇太后,臣有一事要禀!”

    太皇太后道:“何事?”

    贾易启奏道:“臣以为圣朝惠养百姓,赏赐甚厚,无论什么事只要不便于民,无不更改,一直改到百姓觉得此事安逸便利才肯罢休。臣私下听闻,浙西各州各军近来因为灾情上奏借贷米粮,朝廷为此悲伤叹息,差派转运副使岑象求、运判杨瓌宝赐米百万斛、钱二十余万贯,救助灾民。圣恩深厚,像天一样大。臣每次遇到官员必定咨洵探访那里的灾情,大家都说浙西从去年冬天太湖积水不退,今年春天又多雨,民田积水颇深,妨碍耕种。五月以后才雨过天晴,百姓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地耕种。等到六月初,大风骤起,海水涨潮,堵塞江湖,水势上涨溢出,泛入苏州、秀州、湖州城中,淹没居民房屋。由于事发突然,人所难料,下等户生计便成了问题,以至于有人食用生米,病死者非常多。”

    他用余光看了眼站在不远处的苏轼,继续说道:“前天翰林学士承旨苏子瞻诉说两浙西路灾情,太皇太后深表痛心,准备赈济。可是据臣所知,六月初那次涨潮后,没过几日,水势退去,农田逐渐可以耕种开垦,本州就能开仓放粮熬粥救济。两浙西路的农民大多骄傲自大而不知满足,少的都能说成多的,这种弊病已存在多年。依臣所见,两浙西路灾情未必如苏子瞻所言那样严重,只怕有夸大之嫌……”说完,他故意抬高音量,继续说道,“不知苏子瞻此刻向朝廷索要赈济钱粮,居心何在?还望朝廷下诏命本路监察官员以及各州县详细陈述灾情,考究其真假,再行赈济。两浙西路每年都将财物用光,即使是常平仓的钱米到了年底也所剩无几。现在才初秋,偶然因为风潮,有此水患。若不预先告诫,臣担心有人意图观望,专门以发放数量的多少来邀功请赏。”

    殿内一片沉寂,大家偷偷将目光移向沉默不言的苏轼。

    苏辙纠结许久,心念着,冒然出言难免落人话柄,被人说自己身为其弟其言有失偏颇,但是不出言又咽不下这口气。就在这时,太皇太后开口道:“照你这么说,苏卿是为了邀功才谎报灾情?”

    贾易道:“有这个可能,所以臣才恳请朝廷下旨详察!”

    太皇太后道:“苏子瞻在杭州的政绩,你可有听说?”

    贾易道:“臣那时不在言职,不曾听说。”

    太皇太后冷哼一声,道:“那就去听听。”

    话音刚落,殿中侍御史杨畏接着出列启奏道:“臣私下听闻两浙水灾,只有苏州、湖州、秀州三州受灾最重,常州、杭州二州受灾最轻,其他三州之地亦有轻重不等的灾轻。如今传言者有的说水灾很严重,无可种之田;有的说地势高的田地无水,地势低的田地水也退去,自有可种之处,众说纷纭纷。臣前天上朝,恭闻太皇太后因为此事忧心。退朝后,加以审察,听说就是这样,并非苏子瞻所说的那样严重。”

    苏轼心系百姓,担心太皇太后轻信贾易、杨畏之言,不赈济杭州,那么到时杭州必定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但此刻又不能打断杨畏,只得耐心地听其继续说着:“臣觉得应该让本路钤辖、转运、提刑,以及苏州、湖州等五州根据水灾情况,各村有无被淹房屋、溺死人口,以及是否真的地势高的田地无水,水是否退了有可耕之地等如实禀报。如有官员谎报,就对其予以降黜。朝廷近日派遣使者,支拨斛斗一百万,见钱、度牒约计二十万贯,实在不少,臣感觉用不了这么多。假如今年不能耕种,秋天无所收获,那么距离食物匮乏需要朝廷赈济的时候还长着呢,不如先让负责赈济的官员对稍微大一点的赈济举措向朝廷汇报,等取得圣旨再行赈济。”

    苏轼终于忍无可忍,强压心头怒吼,启奏道:“启禀太皇太后,苏伯固不过是一名官职低微的杭州监税,却跳过知州、通判直接给我寄信诉说灾情,足以说明此时杭州百姓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是为民心忧,情急之下才如此。按照贾明叔和杨子安所言,朝廷下诏,诏书再送抵两浙西路诸州最快也要一个月,再命官员们走访调查,然后层层审察,层层汇报,最后将奏章送回京师,一来二去,等朝廷再行赈济,为时晚矣!”苏坚,字伯固;贾易,字明叔;杨畏,字子安

    给事中范祖禹启奏道:“启禀太皇太后,唐代宗大历年间,霖雨不断,损坏庄稼,渭南县令却说全县境内没有受灾。唐代宗派遣御史查考实情,发现庄稼受损三千余顷。唐代宗长叹一声,说‘县令掌管治理一方百姓,庄稼没受损都应该说受损,见到百姓受灾,怎能如此不仁而瞒报呢!’于是将渭南县令贬为南浦县尉。唐德宗正元年间,江、淮发大水,宰相陆贽请求朝廷派遣使臣前去赈济抚恤,唐德宗说‘听闻那里受损比较轻,朕准备命人商讨优恤之事,以免被奸人欺骗。”陆贽上奏道‘耗费财物是为了收买人心。只要没有错用人才,何必担忧财物被浪费呢!”于是唐德宗遣使赈济水灾……”然后他又举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南方旱灾,宰相李绛劝说救灾的例子后,对太皇太后道,“古之人君听闻有灾害,只责备官员不言,唯恐救灾吝惜经费而达不到效果。陆贽、李绛乃是唐朝的贤相,亦相信本州刺史奏报,厌恶官员故意将此事说轻些,以缓解君主的担忧。官家、太皇太后身为天下人的父母,怎能忍心吝惜财力而见死不救呢!

    他微微停顿,感觉刚才情绪激动,说话有点过了,于是换了个方式继续说道:“就算官员上奏灾情言过其实,用的赈济之物多了,此乃小过,应当忽略不问,以救人命。如果因此惩责一人,那么从今往后,官员必以此为戒,坐视百姓之死而不救。再说了,不是还有监察官员,如果真的谎报,人言相传,岂能遮掩?到时候台谏官风闻此事上书弹劾,朝廷再予以考察治罪,为时不晚。”